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清朝的文字狱广为人知,这是清廷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文化高压政策,许多文人学者因文字中暗含反清之意而惨遭不测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这种因文字获罪的现象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出现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武则天当政时期,就有一位宰相因写下青鹅二字而招致杀身之祸,成为唐代著名的文字冤案。
这位不幸的宰相名叫裴炎,是唐高宗李治临终前钦点的托孤重臣。他一生忠心耿耿,为李唐王朝鞠躬尽瘁。高宗驾崩后,继位的唐中宗李显(武则天第三子)为巩固皇权,欲提拔韦皇后一族,遭到裴炎强烈反对。裴炎认为此举违背唐朝用人制度,遂向武则天告发。武则天本就对中宗培植势力心存忌惮,便于公元684年正月发动政变,废中宗为庐陵王,改立性格温顺的豫王李旦为帝。在这场政治博弈中,裴炎因功晋升宰相,但他始终坚守一个底线:天下必须是李家的。
展开剩余58%武则天对青鹅二字的解读堪称古代密码学的经典案例。她让群臣将青鹅(繁体写作青鵝)拆解:青字可拆为十、二、月,鵝字则拆为我、自、与,合起来就是十二月,我自与。这实际上是裴炎与叛将李敬业约定的密谋暗号,意指当年十二月将在京城内应外合,发动政变。李敬业当时以勤王为名在扬州起兵,而裴炎则在朝中制造舆论,声称叛乱根源在于武则天架空睿宗。
武则天通过安插的密探截获这封密信后勃然大怒。在朝堂上,她特意让群臣拆解青鹅二字,既是为了震慑百官,也是为诛杀裴炎制造正当理由。她需要让天下人相信,处死裴炎是为平息叛乱,而非铲除异己。实际上,裴炎至死都认为自己是在捍卫李唐正统。这个事件充分展现了武则天高超的政治手腕,她不仅破解了文字密码,更借此机会清除了称帝道路上的重要障碍。
这段历史轶事折射出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。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背后,牵动着王朝更迭的惊涛骇浪。裴炎的悲剧在于,他既低估了武则天的政治智慧,也高估了自己密谋的隐蔽性。而武则天则通过此事向天下昭示:任何挑战她权威的企图,都将遭到无情镇压。这场因青鹅引发的血案,成为武则天通往帝位的关键一步,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权力、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思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多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