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,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,先后出现了近十个大一统王朝。其中,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无疑是最引人入胜的朝代之一。明朝不仅开创了洪武之治的盛世,更因其跌宕起伏的皇位更迭而充满戏剧性。特别是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之间的权力之争,堪称中国古代政治博弈的经典案例。 二、笔者认为,虽然朱棣打着的旗号是“清君侧”,表面上针对的是黄子澄、齐泰等人建议皇帝削藩,但实际上起兵之后就是冲着皇位去的,肯定不会再安心当一个藩王,对朱允炆动手是一定的。首先是外部环境不允许,朱允炆登基后,对藩王的忌惮展现的淋漓尽致,他在朱元璋去世后未过三个月,朝中局势都还没稳定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削藩,可见其决心不可动摇,他继续当皇帝也不会放弃削藩。
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过程中,实际上给了朱棣一个绝佳的机会。野心勃勃的朱棣立即抓住这个时机,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。但历史学者通过考证发现,这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。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起兵之初,朱棣向宁王朱权借兵时,曾信誓旦旦地承诺事成之后,平分天下。试想,若真如朱棣所言只是为了铲除黄子澄、齐泰等奸臣,又怎会许下如此重大的承诺?可惜事成之后,朱棣背弃诺言,不仅没有与兄弟共享江山,反而将朱权软禁,最终酿成后来的宁王之乱。这段历史充分说明,即便朱允炆不选择逃亡,甚至主动处死黄子澄等人,也改变不了朱棣篡位的结局。 而削藩开始后没两个月,周王、齐王、代王、岷王都被贬为庶人并流放,湘王因畏惧而自焚,在诸多藩王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,对于朱棣的起兵也是乐见其成的,到了最后一步,其实朱棣也身不由己,不仅是藩王们希望他对朱允炆动手,就连他手下在靖难之役中拼命立功的大将们也希望他能当皇帝。君不见宋太祖赵匡胤“被迫”龙袍加身,绑上皇位,他也大呼自己是柴荣的忠臣,可惜众将“害苦了他”。十万将士跟着朱棣拼死拼活打了三年,事到临头朱棣再说回北平当个藩王,他们能答应吗?三、其次就是朱棣内心想做皇帝。作为朱元璋的四儿子,非嫡非长,朱棣本来是无缘皇位的,太子大哥死后,他对太孙朱允炆虽然不是很上心,但也没有造反的心思。但随着老二。老三先后去世,朱棣成了朱元璋的长子,他的心思就活泛起来,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被立为太子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,诸侯王们也是打着诛晁错,清君侧的旗号起兵。即便汉景帝忍痛腰斩了忠心耿耿的晁错,叛乱依然未能平息,最终还是靠周亚夫率军平叛。参照这个历史先例,朱棣即便暂时自封摄政王,数年后也必然会逼迫朱允炆禅位,而年轻的建文帝很可能在不久后突发急病离世。这种政治把戏,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屡见不鲜。这段历史告诫后人:在权力斗争中,永远不要对政敌心存幻想。 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是所有开国皇帝中起点最低的,真正的开局一个碗打天下,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明朝被称为最有骨气的王朝,号称天子守国门,纵观三百年明史,无一次和亲、赔款、割地、纳贡的记录。要知道就算是已汉唐之强大,也需要和亲来维持边境和平,更不用说宋朝的纳贡、清朝的割地了。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若没有朱棣的夺位,以建文帝温和的性格,明朝可能就不会有后来五次远征漠北的壮举,也难以取得永乐盛世的辉煌成就。朱棣在位期间,不仅编纂了举世闻名的《永乐大典》,还派遣郑和七下西洋,将明朝的国威远播海外。这些彪炳史册的功业,是否能够由建文帝来实现?历史没有如果,但留给后人无限遐想。 朱允炆是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接班人,15岁被册立为皇太孙,21岁即位,不过他在局面还未稳定时就推行了削藩政策,导致朱棣起兵靖难,经过三年的战争后,攻入南京,成为了明朝第三任皇帝。朱棣率大军进入南京后,皇宫中燃起了一把大火,事后只在现场发现了三具焦尸,根本看不出是谁,但太监们都指认说是建文帝、皇后及其长子的尸体,朱棣这才得以合理登基。不过其后很多年,明朝皇室一直在暗中搜寻建文帝的下落,想彻底消除这一隐患,而民间确实也对朱允炆的生死有着多种猜测:首先就是官方认定的,建文帝在皇宫中自焚而死;第二是逃难至杭州钱塘县东明寺出家为僧;最后一个则是逃到江西,化名詹碧云入三清宫当了道士。发布于:天津市配多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